忻口戰役遺址
忻口戰役遺址位于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忻口村紅崖處。遺址南北長1000米,東西寬500米,現存有與日軍作戰時修筑的窯洞50余孔及204號激戰地,至今戰爭遺物時有發現。除部分窯洞坍塌外,其余皆保存完整。
忻口戰役陣地
忻口戰役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、時間最長、戰況最為激烈、戰績最為輝煌的一場戰役。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,歷時23天。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、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(又稱第十八集團軍)。1937年10月初,日本華北派遣軍板垣師團約3萬余人,由北向南直取太原。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軍,中國軍隊浴血奮戰,共殲滅敵人兩萬余人,取得了抗擊日軍的一次巨大勝利。這次戰役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,使日軍企圖“三個月滅亡中國”的幻想化為泡影,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士氣。忻口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,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、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。
忻口戰役紀念墻
忻口戰役紀念墻位于忻口村外的一條溝里,108國道邊土山上。一座十米多高的白色高墻矗立,漢白玉的四方墻座,墻的正面是“忻口戰役紀念墻”題詞;下面是一組夜襲陽明堡機場、忻口炮戰浮雕;右側面是陣亡的部分官兵姓名。再轉過一側,是忻州市委、市政府撰寫的紀念碑文。上面寫明了參戰軍隊,戰爭的慘烈,“尤以204高地戰斗最為慘烈,一晝夜間敵我互易陣地達13次之多,迫敵三易其前線指揮官。”
戰備窯洞
戰備窯洞位于忻口村北的后溝至紅崖灣。1935年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,用款11萬余元,共筑成窯洞47孔。每孔窯洞寬約3米,高約4米,深約20余米。石頭水泥結構。最北端兩孔窯洞同時都刻有“第一號第二號”。中央兵團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曾在這里指揮作戰。1937年10月15日夜,郝將軍偕同第54師師長劉家麒從這里出發,奔赴前線指揮作戰,同在疆場壯烈殉國。
204高地
204高地四周山嶺起伏,溝壑縱橫,群嶺把忻定盆地入口處的10公里正面,分割為兩個管孔通道。南懷化和忻口作為左右通道上的兩個小村,恰如兩只鳥瞰忻口的眼睛,戰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。當年這里是忻口戰役戰斗最激烈的地方,敵我雙方在204高地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,一晝夜易手13次,守軍第四團在經過反復沖殺后一度只剩下百余人。40里孤山雜草漫山遍野,一下雨,地上就會裸出子彈頭來。204高地下,雜草掩著一條小路,少有人蹤。當年日軍曾架起4挺輕機槍封鎖此路。郝夢齡將軍于此處受傷,后壯烈犧牲。
郝夢齡將軍殉國紀念碑
忻口戰役遺址標志碑
忻口戰役遺址標志碑。碑體面向公路而立,位于戰備窯洞前,靜靜地緊貼在山根底下。1986年忻府區人民政府立。向陽的一側是以忻州市委、市政府名義撰刻的紀念碑文《忻口抗戰記》,背面是部分陣亡將士名單。
山西省政府于1986年將忻口戰役遺址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中共山西省委于2005年將忻口戰役遺址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2014年9月,國務院將忻口戰役遺址確定為“第一批國家級抗戰遺址”。

